以“小企业”撬动“大产业” 打造全国碳酸钙发展先行区——贺州市碳酸钙产业发展观察
在贺州,一块石头正演绎着“裂变”奇迹——从矿山开采到可降解新材料,从传统粉体加工到千亿级产业集群,这座“中国重钙之都”以中小企业为支点,通过生态化、集群化、创新化发展,全力打造国家级碳酸钙特色产业集群和全国碳酸钙产业发展先行区。
破题资源困局:从“粗放开采”到“绿色循环”
碳酸钙产业曾因“散、乱、污”饱受诟病。贺州市直面痛点,以“绿色矿山”建设为突破口,创新绿色矿山管理机制,统筹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,出台了《贺州市绿色矿山建设管理实施办法(试行)》,规范矿山开采、建设。同时,创“五化模式建五型矿山”经验,通过台阶式开采、绳锯技术替代传统爆破,同步推进矿山复绿。截至2024年,全市44座绿色矿山实现全覆盖,其中国家级1座,累计复绿4500亩,减少开采用水量30%,尾矿库变身“姑婆山足球小镇”。
资源整合更显魄力。贺州将44个采矿权压缩至9个集中开采区,推行“净矿”出让机制。搭建智慧矿山联合监管平台,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矿山企业全方位、全过程的实时监管,实现“科技管矿”。依托监管平台,2022年至2023年,累计向矿山企业发出整改通知书98份,整改完成率达100%。截至目前,已采集调运数据400余万条,监管矿石调运量达19301.66万吨,让“石头经济”走向精细化、数字化。
链式进阶:中小企业“串珠成链”
单打独斗难成气候,集群作战才有未来。贺州以“链主企业+园中园”模式激活中小企业活力。通过聘任商协会“招商大使”,引进科元集团、云鹰集团等链主企业,推动长鸿生物降解母粒产业园、钙基新材料智造园共计70亿元项目落地。中小企业则围绕链主“建链、补链”,形成“一企建一园,一园聚百企”的生态。
目前,全市33家碳酸钙高新技术企业、6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深度嵌入产业链:云贺新材料聚焦可降解新材料研发,开展了纳米晶须、可降解母粒方向等中试项目的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。一条“矿山开采—粉体加工—母粒制造—终端产品”的全产业链已然成型,2024年,贺州市新增规上企业28家,产业集群产值同比增长5.7%。
服务创新:从“政策输血”到“自我造血”
“过去找政府,现在政府追着企业跑。”贺州创新“专班推进+全周期服务”机制,项目审批时限从138天压缩至78天,长鸿生物降解母粒产业园更创下“当年拿地、当年投产、当年上规、当年盈利”的纪录。针对碳酸钙中小企业融资难,贺州通过创新担保方式,截至目前累计放贷3800万元,开辟轻资产融资新路径。
市场开拓同样亮眼。近年来,贺州连续举办中国贺州国际石材碳酸钙产销对接会,参加了中国塑料展等大型展会,累计吸引国内外超3000名专家、企业家汇聚贺州,2024年推介会期间达成碳酸钙产业投资合作项目20个,总投资额202.76亿元。同时,打造了全国最大碳酸钙产业线上服务平台“金石银钙网”,实现B2B+O2O供应链运营。2024年,贺州获评“中国塑料行业突出贡献单位”,产业链韧性显著增强。
创新驱动:从“跟跑者”到“标准制定者”
在贺州,科技创新不再是大型企业的“专利”。世界首台人造大理石微波固化装备由贺州本土企业研发,将产品固化时间从10到15天缩短至1小时,出货量提升16%;科隆粉体突破超细粉体改性技术,成为国家级“小巨人”;华砻树脂开发的环保型树脂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……目前,全市碳酸钙产业已斩获国家级科技奖项4项,制定行业标准7项,从技术追随者跃升为规则制定者。
贺州的实践证明,中小企业不是产业的“配角”,而是创新的“主力军”。通过政策引导产业链协同、创新生态赋能、服务机制破障,传统资源型城市完全能走出一条“小而精、聚而强”的新路。截至2024年,贺州碳酸钙产业集群带动就业超5万人,相关产品占据全国重钙粉体市场35%份额,一座“点石成金”的产业新城正强势崛起。
从“靠山吃山”到“点石成金”,这座曾经“藏在深山”的资源之城,以生态化、集群化、创新化的发展路径,汇聚中小企业的集群之力,撬动“大产业”,不仅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提供了鲜活样本,也为全国碳酸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交了“贺州方案”。